查看原文
其他

新闻点评132:美国两万亿美元基建计划

王独步 王独步 2022-09-21

3月31日,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推出2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。提到2万亿,是不是很眼熟?四年前,特朗普也提出了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再往前,奥巴马提出过3千亿美元的基建计划,还是然后没有然后了。再再往前,还能找出好几个版本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,只是最终都沦为了笑柄。所以,拜登的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能不能跳出死循环,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拜登推出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

美国基础设施的老化落后问题,已经不是最近几年才引起关注的了,早在小树丛时代,就有一大堆美国学者,包括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,批评美国的基础设施像“第三世界国家”。美国精英阶层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,也提出了多个版本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,并进行了拨款。只是,无一例外,最终都败下阵来了。

不只是美国,也包括大西洋对面的西欧,都有同样的感触,就是基础设施需要升级换代了。西方各国也曾拨款投资,但得到的却是: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某条地铁,施工进度为每年推进一公里,一条地铁修了十几年;德国的某个火车站,修了二十多年。最有名的还是美国的加州高铁,从2008年项目提出到2020年项目取消,历时12年,里程从八百公里砍到了二百公里,预算却从430亿美元翻了一番到了800亿美元,完工日期一推再推到了2035年。照这样下去,如果项目不取消,最后可能就是2050年通车,里程100公里,造价3200亿美元。拜登的2万亿美元全拿去修高铁,只能修700公里左右,正好是波士顿-纽约-费城-华盛顿的距离。平均一公里造价32亿美元,够中国修200公里高铁了,美国再有钱,也不能这么花啊。


症结出在哪里?以美国为例,上世纪二十年代后,美国再也没有进行过铁路建设;四十年代后,再也没有进行过大坝水电站的建设;五十年代后,再也没有进行过公路建设;七十年代后,随着制造业外迁,去工业化开启,连基础设施的维护更新都懒的搞了。一方面是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一方面是连维护更新都懒的搞,于是绝大部分“土木人”丢掉了饭碗,被迫转行;毕业就失业,学校也不愿意开设土木类相关的课程,因为没人学;钢材、水泥、混凝土、沥青乃至工程机械制造等与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(重工业和化工业),失去了定单,不是外迁,就是破产。从七十年代算起,也有半个世纪了,老一辈美国土木人的年龄已经和拜登差不多了,新生代土木人则基本没有,形成土木人断层了。

土木人的锐减导致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,建设时间无限拖长;基础设施需要维护,已建成的路段平时也要面对风吹日晒雨淋,建设时间无限拖长导致维护开支飙升,是预算飙升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建设速度慢,钢铝、水泥、混凝土、沥青等原材料的一次采购量就少,单价就高,而物流次数却会增加,如果需要进口就要负担更高的物流成本,是预算飙升的重要原因。

西欧比美国好一些,但也好不到哪里去。二战将欧洲打成了废墟,二战之后欧洲迎来了一波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。但是这波建设高峰过去之后,西欧也面临美国同样的问题,一是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,没有了新项目了;二是去工业化的开启,基础设施利用率一再降低,运营单位收入锐减,入不敷出,连维护更新都懒的做了。后果自然就是,人才流失,产业空心化,基础设施老化落后,停电、停水、断网、脱轨等严重事故一再发生且愈演愈烈。


国内没有项目了,欧洲人计划去国外搞建设,既能拓展影响力,又能锻炼工程队,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,一举多得。但是,普遍的亚非拉国家太穷,用不起西欧的昂贵基础设施;其他工业国有自己的工程队,不需要进口;中东、东欧等地区的地理位置重要,欧洲人愿意赔本赚吆喝,但会遭到美国人的反对,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武力。作为一个远离亚欧大陆的海权国,美国既不愿意看到其他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区域整合,降低美国的影响力,这是美国工程队几乎不去国外搞建设的根本原因;更不愿意看到其他大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拓展影响力,搞自己的经贸圈。于是,欧洲人的呕心沥血换来了美国人的无情打压,破坏可是美国的专属天赋。六七十年代,欧洲人布局建设中东,然后美国人就搞了“石油美元”战略,将欧洲人逐出了中东。九十年代,欧洲人布局建设东欧巴尔干,还搞出了自己的统一货币欧元,和美国争霸天下,于是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,搅乱了东欧巴尔干,欧洲人的巨额投资再次打了水漂。

这样一番折腾之后,欧洲的工程队也和美国工程队一样,没有项目,只能转行的转行,外迁的外迁了。现在,西方想重拾基础设施建设,土木人匮乏和基础工业空心化怎么解决?土木人虽然带土和木两字,但也是高技术含量的岗位,且不说测量绘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检验了,就是在农村盖个房子,也要请有经验的人,不是拉个人培训几个月就能上岗的。纵然西方国家出钱,教育体系重新开设相关课程,西方人为什么要去学习呢?要知道,上一辈甚至上上辈的经验可是土木人毕业就失业啊;制造业也是如此,上一代毕业就失业的殷鉴不远,这代人怎敢轻易入坑蓝领?这需要国家层面推动,用时间来形成社会共识,让精英、百姓都意识到国家是真的要重振制造业,上马大基建了。


在国家层面推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,当首推特朗普。虽然特朗普被很多人称为“特不靠谱”,但实际上,特朗普的一系列国内外政策,那真的是在实干。要重振制造业,就要拦截其他国家的相关产品,为美国制造腾出市场,于是特朗普满世界打关税战。要搞大基建,就需要大量的钢铝、水泥、沥青等重化工业产品,而重化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,是气候环保协定的重点关注对象,为了不受环保制约,特朗普退出了《巴黎气候协定》。虽然最终并没有实现制造业回流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但是特朗普的思路是正确的,只是还需要时间来形成社会共识。

然而,在这个关键时刻,新冠疫情来袭,肆虐北美,抗疫不利的特朗普输掉了大选。叠满buff的“拜登-哈里斯”执政后,声称美国回来了,要团结美国,团结盟友,于是美国的国内外政策遂精神分裂了。既要节能减排搞环保,又要发展重化工业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;既要重修与盟友的关系,又要对盟友进行关税战为美国制造腾市场;既要联合盟友一起怼中国,又不给盟友足够的报酬,反而还要继续割盟友肉;既要增加盎撒白人的就业,又要敞开大门迎接移民。拜登开出了一大堆不可能兑现的空头支票,会让人以为美国政策要变。大政方针最忌讳的就是左右摇摆,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进去了,就等着收回成本并盈利了,你告诉我政策变了,之前的投入全部打水漂,那谁还会跟着政策走。


拜登-哈里斯最终还是会变成最讨厌的人的样子,甚至还不如特朗普呢。特朗普只在乎盎撒白人的利益,拜登-哈里斯却要兼顾各肤色,要花的钱自然就比特朗普多很多了。也就意味着,拜登-哈里斯要比特朗普更坑盟友,更透支美国国力与信誉。那时候,美国的精英,美国的盟友,就会怀念特朗普了,原来特朗普还不是最坑的啊。

虽然拜登-哈里斯最终会变成特朗普,但是拜登这一堆空头支票造成的政策摇摆,又会浪费好几年时间了。如果不出大的意外,美国无论重振制造业还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都是十年为单位,至少二十年才能真正见效,不可能立竿见影,因为需要时间(至少两届八年)来形成社会共识,来培养人才,吸引投资。如果出了大的意外,则有可能提速,这个意外就是经济大危机。

经济大危机之后,美国跌落神坛,美国人普遍认识到美国不再是以前那个高高在上的灯塔,而是一个亟需补课的学习者,就能很快形成社会共识了,穷则变,变则通。而且,还能像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那样,美国联邦政府重新成为直接控制大量资源的强势政府,由政府主导社会建设,避免私人资本过度看重眼前利润的弊端。只是,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了,因为美国大概率会丢掉霸权。到底是得过且过,麻烦留给后人,不管死后洪水滔天;还是长痛不如短痛,学习日本人赌一把国运,就看美国精英的抉择了。


其实,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,就是去东方请基建狂魔中国,中国工程队绝对保证质量好,速度快,预算还低。西方还可以效仿巴基斯坦和非洲很多国家,派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人,给中国工程队打下手,在实践中学习,逐渐恢复基建能力。只是,让中国工程队去搞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就需要向中国开放全国地质资料,允许中国人勘探、测绘,而这些精准的数据就有可能变成导弹和轰炸机的坐标,这可比卫星采集到的数据高几个数量级。所以,请中国工程队去西方搞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向中国投降了。虽然美国和德国国内都有请中国工程队的声音,因为太物美价廉了,但是暂时还做不到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